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一絲不茍,意為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形容辦事認真細致。《說文解字》釋“絲”為“蠶所吐也”,喻指極小的單位,強調事物之精微。“茍”則為“艸(草)也”, 本義是草名,也有“隨便、馬虎”之意。“不茍”即指不馬虎、不隨便、不敷衍,二字彰顯出對規矩的恪守,體 現著嚴謹自律的態度。
在歷史長河中,那些閃耀的名字往往與一絲不茍的精神緊密相連。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事必躬親。《三國志》記載他“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甚至“罰二十以上皆親覽”。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時,對零件的尺寸嚴格把關。即便臨終前,仍堅持校閱簿書,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翻閱百年黨史,一絲不茍是共產黨人薪火相傳的精神密碼。1931年,毛澤東整理出8萬多字的報告《尋烏調查》,對尋烏縣地理環境、交通、經濟、政治、各階級的歷史和現狀等,進行了全面詳細的考察分析,報告僅對雜貨店里出售的洋貨就列出131種。這種細致入微的調查研究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生動注腳。周恩來總理審改《新華字典》修訂稿時,不僅用鉛筆逐句圈點修改出版說明,還細心發現字典《附錄》中的《節氣表》沒有標明表中的月日是陰歷還是陽歷,不便于查閱。他在“節氣表”三字下加了一個括號,括號里寫明“按公元月日計算”,展現了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鐵人王進喜對待工作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經常向工人強調:“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在大慶會戰初期,王進喜曾經帶過的1205鉆井隊打斜了一口井,王進喜主動向會戰領導作了深刻的檢討,還組織干部工人背水泥,把這口剛剛超過規定斜度的井給填掉了。工人說:“填了這口井,就給標桿隊的隊史寫下了恥辱的一頁。”可王進喜卻說:“沒有這一頁,隊史就是假的。這一頁不僅要寫在隊史上,還要寫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我們要讓后人知道,我們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還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壞作風。”這種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
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更需一絲不茍,深化整治。當前,“差不多”“過得去”等作風頑疾仍時有顯現,必須以“一絲不茍”的精神和“釘釘子”的韌勁,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功夫,集中力量向作風頑疾下猛藥、出重拳,持續打好作風建設攻堅戰、持久戰。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一絲不茍是一種處世態度,更是一種精神品格。它要求我們在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防微杜漸,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立場、勇于亮劍。作為黨員干部,要以“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于細微處見真章,在關鍵時顯擔當,方能成事興業、贏得民心。(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