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等,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內涵。《歷書》有云: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春回大地,草木萌動,自然界一片綠野晴天的景象。此時,萬物經過春分后十五天的滋養,已經到了潔齊而清明的狀態了,故這種天時節律被稱為清明。
清明|四方食事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吃起來甜而不膩。是江南一帶用來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
除了青團,多數地區還會在清明這一天吃馓子。“馓(sǎn)子”古時叫“寒具”,是寒食節禁火期間的一種快餐。馓子色澤金黃,層疊陳列,吃起來香酥可口。時至今日,雖然寒食禁火的風俗已不大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美食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吃在二十四節氣》


一本順應節氣而變的飲食指南
本書按春、夏、秋、冬將二十四節氣分為4部分,每個部分針對不同體質提出調養需要注意的細節,并且針對該季節中的6個節氣,分別就飲食習俗、原則、宜忌和常見病飲食調養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體食材和養生食譜。最后更是針對節氣特點對運動養生和生活起居習慣提出建議,為讀者們在不同的節氣當中安排日常飲食提供了有益的指導,能幫助讀者輕松掌握祛病延年的秘訣。
《二十四節氣與養生宜忌》


每天健康一點點,無憂無病到天年
傳統中醫養生認為,人類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與四季相應的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的養生保健有著密切的關系,順應四時以養五臟,能使人陰陽平衡,重獲健康。
本書將二十四節氣的氣象特點和養生保健要點相結合,詳細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飲食起居、日常保健與疾病預防,為您提供日常自保自療的養生宜忌建議,讓您每天健康一點點,無憂無病到天年。
清明|綠肥紅瘦
風有信,花不誤。桐花作為清明之花的名頭古已有之。“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清明雨紛紛,桐花爛漫時,古人借物抒情,或表達長遠恒定的愿景,或寄托淡泊淡遠的心境。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如若不細致觀察可能難以發現麥花的蹤跡。麥花的花期只有5-30分鐘,被稱為壽命最短的花。比起杜鵑牡丹,麥花顯得格外低調,風來,一片麥浪翻滾;風去,沉甸甸的麥穗搖搖欲墜。雖沒有艷麗的顏色,但麥花寄托著農民對豐收之年的期盼,是農耕文化的獨特象征。
《清明》


為國人量身打造的傳統節日知識讀本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一部關于清明的國民知識讀本,體悟中國人生生之韻的傳統時間美學;12大章節,56幅彩繪古畫,精講清明十大民俗,看專屬于中國人的時間哲學。閱讀本書,作家將帶領你在盎然春意中,從文化和哲學的角度探討國人蘊藏在清明節俗中的冬與春、死與生、過去與未來的辯證思維。
《雨天的書》


中國散文史上的一座高峰
《雨天的書》是周作人散文集中極著名、極具代表性的一本,收錄了《故鄉的野菜》《北京的茶食》《喝茶》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書中文字平淡自然,閑適沖和,最可顯示周作人前期隨筆的風格特色,也就是“極慕平淡自然的景地”,是周作人的性情之作,影響深遠。
清明|傳統習俗
清明節是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的清明節,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統一,充分體現了祖先們追求“天、地、人”合一,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踏青春游少不了風箏的身影。“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古時人們為了祈求好運,會將放飛的風箏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遇見詩歌:古今清明詩詞選》


用中華民族最優雅的方式表達情感
《清明詩詞精選》一書,匯集了三百余篇歷代清明主題的詩詞佳作,以紀念先賢先烈先祖為核心,深情緬懷了中華民族的先祖先賢,以及那些為民族解放、祖國建設英勇奮斗、獻出生命的中華兒女。閱讀此書,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感受著那份對先祖的敬仰、對先烈的懷念、對春天的向往,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這不僅是一本詩詞集,更是一部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之作。
《獨得浮生半日閑》


典雅詼諧的文字中透出灑脫與智慧
《獨得浮生半日閑》收錄梁實秋經典美文,包含《雅舍》《下棋》等60余篇作品。文章所取都是生活瑣事,有人間煙火,也有世情風俗,經他描繪卻別具風趣。在機智閃爍、諧趣橫生的文字中,不難看出作者獨特的智慧、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表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