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文津圖書
01
文津圖書 社科類
《人類新史:一次改寫人類命運的嘗試》


追本溯源,重新理解人類的過去。
(美)大衛·格雷伯、(英)大衛·溫格羅 著,張帆、張雨欣譯
出品方:后浪出版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我們常常通過宏大的歷史視角,思考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那些熟悉的敘事——從倡導人人平等的狩獵采集小群體,到現代民族國家的演變,經歷了“農業革命”“城市革命”“國家起源”等重要階段。這真的準確反映了歷史的面貌嗎?《人類新史》揭示,這些敘述或許不過是現代版的起源神話。
書中,兩位作者追溯了相關理論的根源,結合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發現它們起源于18世紀,美洲原住民對歐洲殖民者進行批判,以及歐洲人如何保守反擊。細讀本書,我們將重新審視人類歷史,探尋那些被忽視的可能。
02
文津圖書 社科類
《洞穴公案:中華法系的思想實驗》


以中國古代“管秋陽食人案”為原型,一樁虛構的司法案件。
秦濤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本書,以中國古代“管秋陽食人案”為原型,虛構了一樁引發朝堂辯論的司法案件。十四位歷史人物圍繞“絕境中為求生殺死、食用他人是否合法”展開激辯,探討禮法與人性、儒家倫理與司法公正、民間輿論與法律權威等沖突。
通過這場思想實驗,作者深入剖析傳統中國法哲學在道德困境中的適用性,并展現其法律思想的多元面向。該書創新性地將“思想實驗”方法引入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視角獨特,極具原創性,帶你深入了解中國法律思想史。
03
文津圖書 科普類
《為國鑄盾:中國原子彈之路》


記錄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歷程。
胡思得 主審,榮正通 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歷程,帶你看那段攻堅克難的歷史。在國力薄弱、工業與科技基礎近乎空白、人才極度匱乏的條件下,科研工作者團結協作,突破重重難關,成功研制原子彈。這一壯舉不僅為國家發展爭取了戰略空間,也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篇章。
書籍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合生動敘事,真實還原了那段波瀾壯闊的奮斗史,兼具歷史深度與可讀性,感人至深,值得閱讀。
04
文津圖書 少兒類
《我們的乒乓球隊》


劉海棲 著
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紅旗小學因場地狹小僅能放置一張乒乓球桌,卻因此組建了師生均不擅長的“業余”乒乓球隊。體育老師邊學邊教,師生在笑淚交織的磨合中逐漸領悟乒乓魅力,更從中學會堅持與協作。最終,這支隊伍憑借智慧與團隊精神,在比賽中逆襲獲勝。
一張小小球桌,不僅承載了孩子們的運動夢想,更教會他們以小見大——局限的校園里,也能開拓出超越空間的成長天地,令人感動。
第二十屆文津提名圖書
05
文津提名圖書 社科類
《凡人瑣事:我的回憶》


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章開沅先生的回憶錄,展現人物的百年生命歷程。
章開沅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一部跨越百年的生命史,勾勒世事變幻與幾代人的命運交織。全書用60萬字,100多個小節,50余幅插圖,講述了作者從世家少年、流亡學生到民主青年,從出任大學校長而力行改革開放,再到主動辭去榮譽回歸布衣學人的人生經歷。
這是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章開沅先生的親筆回憶錄。書中,涉及上百位人物,包括家人、老師和中外學者,作者以親切流暢的筆觸記錄與他們的故事。在這部回憶錄中,作者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如意,始終笑對人生,帶你進行一場生命的體驗。
06
文津提名圖書 社科類
《制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


名為“亞洲”的地域上,看圖、說圖,走近真實的歷史。
宋念申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亞洲的定義與邊界為何存在?為何亞歐大陸被分為兩大洲?清華大學宋念申教授在《制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中,通過百余幅古地圖,揭示亞洲概念的形成與演變。
書中分析了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等權力結構如何通過地圖呈現,探討地圖發展是否等同科學進步,殖民“發現”是發展還是掠奪……此外,書中也反思了“亞洲”這一概念對現代的啟示。以地圖為線索,結合生動文字,我們能夠進一步思考,歷史與學術思考有怎樣的深層聯結。
07
文津提名圖書 社科類
《問道:一部全新的中國思想史》


解析中國思想文化,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楊念群 著
出品方:華章同人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歷史,不僅是事件的羅列,更包含思想演變的內在邏輯。理解這種思想脈絡,有助于真正讀懂歷史。這本書,系統梳理中國思想史脈絡,圍繞天下觀、正統論、儒法思想、老莊智慧及新儒學等核心主題,結合歷史背景,分析這些思想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的深遠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楊念群以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六大主題為主線,從思想史演進與社會歷史發展的歷史語境出發,讓你能夠快速掌握中國歷史文化核心,理解傳統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塑造作用。
08
文津提名圖書 科普類
《通天:中國傳統天學史》


中國第一個天文學史博士,帶你全方位了解傳統天學史。
江曉原 著
出版社:中華書局
江曉原教授是中國首位天文學史博士,也是中國首個科學史系的創建者與國際天學研究權威。這本書集作者40余年的學術研究沉淀,系統解析傳統天學的哲學根基、運作邏輯及其與政治、星象、歷法的關聯,同時探討天學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角色。
書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你呈現天學的內涵與社會影響,涵蓋權力更迭、社會生活中的天學實踐,以及其如何塑造古代中國的世界觀。為我們打開一扇理解中國傳統天學的窗口,揭示其神秘面紗下的文化內涵。
09
文津提名圖書 科普類
《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理解衰老機制,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美)彼得·阿提亞、(美)比爾·吉福德 著,程紀蓮 譯,馬向濤 審校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
長壽專家彼得·阿提亞博士,曾是馬拉松游泳運動員,30歲橫渡卡特琳娜海峽,卻在中年發現自身面臨心臟病猝死風險,由此轉向長壽科學研究。書中,作者批判傳統醫療僅延長壽命卻未能遏制慢性病,提出應摒棄被動醫療模式,轉而通過個性化飲食、運動、代謝調節等科學方法主動干預。
為延緩衰老,改善健康狀態,書中提供了可操作的科學框架,幫助你理解衰老機制并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倡導將長壽視為一場需要主動思考與實踐的終身行動。
10
文津提名圖書 科普類
《心靈奇景:80幅畫描繪意識之謎》


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探索人類意識。
(以)西蒙娜·金斯伯格、(以)伊娃·亞布隆卡 著
(以)安娜·澤利戈夫斯基 繪,肖曉、嚴冰、陳鈺佳 譯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意識如何從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其存在是否僅限人類,還是普遍存在于如細菌、植物的所有生命中?人類意識是否獨特?外星生命或AI的意識形態又將如何?這本書告訴我們,關于這些問題的探索,不僅僅是一場知識之旅,更是一次對認知框架的重構。
以進化生物學為切入點,融合科學、哲學與藝術的跨學科視角,通過清晰的敘述與極富特色的插畫,解析意識的起源、邊界及可能性,帶你一起思考生命本質與智能未來。
11
文津提名圖書 少兒類
《媽媽,我們去哪兒》


雙線并行,如何走出親人離世的悲傷,孩子如何走進媽媽的內心世界。
大吳 著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這是一部雙線交織的成長敘事:一重是孩子叩響母親心門的旅程,一重是家庭共同跨越生死離別的陣痛。當至親的離去成為無法言說的傷口,第35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華語新人獎”得主大吳通過插畫與故事,濃縮“叩響母親心門”“跨越生死離別”兩條主線,帶你看母親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書中細膩的感情線,令人觸動。主人公的媽媽去看她的外婆,外婆已經過世,母親陷入了一種困境之中。這本書以小見大,帶我們看見一個母親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