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曾在書中寫道:“母親所賦予生命的深度和廣度,沒有一本哲學書籍能夠比她更周全。”母愛在生活點滴里流淌,在鍋鏟碰撞的聲響里,在晾衣繩搖晃的陰影里,在孩子熟睡的呼吸里……所有“為母則剛”的時刻,都是她們與生俱來的生命力量。
文字讓無聲的母愛在場,那些被喚作“媽媽”的篇章,是孕育生命的贊歌,是平凡生活的致敬。讓我們在書籍中,讀懂母親的千面光芒。
01撰寫母親的生命史詩
“如果沒人記下一些事情,媽媽在這個世界上的痕跡將迅速被抹去”。在傳統的文學里,母親是甘于犧牲的,她們無法主宰命運,只能無私地燃盡一生,接著被迅速地遺忘,“像一層薄薄的灰塵被歲月吹散”。
但楊本芬卻堅持寫下母親這“一顆露珠的回憶”,她的“女性四部曲”用質樸的語言,在“有情”的真實里,揭示出個體生命背后代代女性的集體記憶,在呈現母親浮木般的命運中,撰寫出萬千母親的生命史詩。
楊本芬的“女性四部曲”發出的是無名者的聲音,在自己與家人的故事里映射出一代甚至幾代女性的生活,成為一個時代的回憶。親歷中的書寫格外動人,讓我們在她細膩平實的語言下,感受一代母親平凡但又沉重的一生。
《秋園》


聽八旬奶奶講述她和媽媽的故事。
作者:楊本芬
出品方:聯合天暢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從此,她成為一個母親——如同秋園,如同世世代代的女子。”
這是一個普通人家在時代大浪中掙扎求生的過程,而這個家是靠“一位裹過腳的母親和她不幸而早慧的女兒撐持起來的。”母親秋園的一生都被時代的趨勢與丈夫的選擇裹挾,而她在饑餓、歧視的侵蝕下,為生存苦苦掙扎。女兒之驊自幼目睹母親的苦難,母女被命運拋擲底層,兩代女性為“活著”付出了最大努力。當晚年的之驊回首母親的一生,才開始真正的救贖:“一生嘗盡酸甜苦辣,終落得如此下場。”
書中的“之驊”就是楊本芬,她“就像是用筆趕路,重新走了一遍長長的人生”,把秋園掙扎過、絕望過、幸福過的痕跡留在紙上,講給世界。女性曾是歷史進程中的末端,她們的命運難由自己主宰。而我們得以透過平凡的秋園,窺見她們如浮木般載沉載浮又奮力掙扎的一生。
《浮木》


用質樸語言道盡一代人浮木般的一生。
作者:楊本芬
出品方:聯合天暢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21/2/1
“人世間的緣分就是那一刻相遇,然后又永遠告別。”
《浮木》是《秋園》的續集,講述了《秋園》中未能詳盡描繪的秋園的家人、秋園的晚年生活,以及鄉親們的故事。楊本芬所塑造的母親秋園、女兒之驊具有一種獨特的力量,兩代女性主體創造并延續著“母親”一詞的溫暖與堅強。
在那樣的年代里,人們的命運在大時代中漂泊無向,有的沉落,有的尚有一線生機,但他們無法改變前進的方向,只能掙扎求活:“多大的負擔,多大的痛苦,也愿像蝸牛背著它的重殼,沉滯地向前爬”。微小的個體也可以反映鮮活的歷史,如露珠般短暫而渺小的人生在破滅前也是一個閃耀著光芒的宇宙。楊本芬筆下浮木般的蕓蕓眾生,是近百年歷史下女性的無聲吶喊,也是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堅韌力量。
《我本芬芳》


書寫中國式婚姻里不被看見的女人。
作者:楊本芬
出品方:聯合天暢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22/2/1
“世界看不見我,但我看見我。”
繼《秋園》《浮木》后,八旬奶奶楊本芬開始講述自己六十年的婚姻故事。主角惠才婚后勤儉持家、賣力工作,生兒育女又徹底中斷了她的求學之路。她一生都在渴望丈夫的認可,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打動一顆冷漠自私的心,也從未在婚姻中得到慰藉。晚年她執著地問:“假如有下半輩子,你還愿意和我在一起嗎?”一生操勞卻換來丈夫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愿意。”
楊本芬在這本半自傳式的小冊子里寫盡無人知曉的傷痛與困惑,帶給萬千女性以共鳴與警醒。惠才豐富多情的內心,一生都沒有得到恰如其分的賞識。但“我本芬芳”,無論處在何種境地都芳香盛放。屢屢受挫的她并不沉溺于悲痛,仍舊積極地學習、工作、教養孩子,在無人欣賞的角落里綻放生命的芬芳。
《豆子芝麻茶》


一本“看見女性”的平民史歌。
作者:楊本芬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11/1
“媽媽,這是我八十多歲重溫有關你的往事,寫下的無限依依。”
作為“女性三重奏”的第四部作品,楊本芬在講述過母親、鄉親、婚姻之后,又將目光聚焦于女性群像。上篇“過去的婚姻”細致入微地講述了秦老太、湘君、冬蓮這三位女性的婚姻,從她們在親密關系中的痛楚、隱忍與擔當里,探得女性自我救贖的勇氣。
下篇“傷心的極限”則回憶了作者與媽媽和哥哥一起經歷的往事,寫下《豆子芝麻茶》,便寫下了自己對母親和同胞的完整告別,那些如芝麻豆子般的小事卻在那時那刻丈量著一個人傷心的極限。
02致敬母親的文學禮贊
誰言寸草心,書卷報春暉。以書為箋,以墨為情,這些散落在文字中的記憶碎片,記錄著被母愛浸潤的瞬間。讓我們在文字里擁抱母親,從字里行間回溯與母親相處的點滴,重走與她相伴的歲月。
《給媽媽當媽媽》


在女兒與母親的角色互換中,重新詮釋“愛”的生命紀實。
作者:陸曉婭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1/1
“也許,命運讓認知癥找上媽媽,就是為了讓她回到童年,回到嬰兒狀態,讓她在那種單純的狀態中,得到并不那么難以企及的幸福?”
這是作者在得知母親罹患認知癥后,記錄整個陪伴過程的日記集。在母親從初現認知癥端倪到離世的這段生命歷程中,作者憑借自身專業的心理學理論與技術,努力延緩母親的病痛,在這段無微不至的溫情守護里,重建起母女間身與心的溝通。
希望這本筆觸柔軟的隨筆能讓你在閱讀這趟充滿愛意的生命之旅時,獲得與母親表達深刻愛意的勇氣。
《謝謝你是我媽媽》


一本充滿愛與遺憾的愿望清單。
作者:宋貞林
出品方:紫圖圖書
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3/1
“和媽媽共度的平凡日常,都是幸福春日。”
每個人一生,都要與媽媽道別一次。作者宋貞林在媽媽因病去世后,回想母女二人度過的點點滴滴,并以媽媽和自己為主角,把生活中的點滴回憶寫成屬于兩人的愿望清單。一起做飯、美甲、聊天……母愛于我們的偉大意義,正藏在這些最平凡的日常中。
這份浸滿愛意與遺憾的清單,成為作者最美好、又最遙不可及的愿望。正如書中寫道:歲月請對媽媽溫柔一點兒,好讓我把那些“來不及”變成“趕得上”。
03獻給母親的篇章
我們總習慣用“媽媽”來定義她的全部,卻忽略了她在柴米油鹽背后對自由和自我價值的渴望。是媽媽更是自己,愿所有母親都能在繁忙生活中正視內心,沖破無形的枷鎖,不必困守“完美媽媽”的期待,在愛與被愛之間大膽地追尋屬于自己的人生光彩。
《職場媽媽生存報告》


直擊當代職場媽媽的焦慮根源。
作者:凱特琳·柯林斯
出品方:世紀文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10/1
“媽媽們遭受的工作—家庭沖突并不應是當代生活不可避免的特質,而且這也不是女性自己造成的過錯。”
職場母親就必然面對工作與家庭的沖突嗎?并非如此!作為社會學者的作者凱特琳·柯林斯敏銳地洞察到美國職場媽媽的“母職困境”,以瑞典、德國、意大利、美國四個社會文化截然不同國家的職場母親為訪談對象,探討她們的生存現狀以及焦慮的根源。
這份報告打破了“超人母親”的神話,顛覆了工作與家庭平衡的傳統目標,從國家制度、市場配置、文化氛圍等角度,試圖為職場媽媽獲得更加公平的發展空間提供充分的社會支持。
《我是媽媽,我要放假》


忙碌媽媽的生活哲學。
作者:凱利·哈姆斯
出品方:果麥文化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9/1
“我想,如果現在的選擇能讓你快樂,那就去吧。”
職場媽媽艾米要用最少的睡眠保持最高效的清醒,用最少的錢維持一家最體面的生活,還要保持高強度的工作……她是一個堅強的母親,但她卻渴望成為不需要堅強的自己。“為了照顧好我的孩子,我一定不能忘了照顧好我自己。”職場媽媽需要“放假”,并非單純的休息,而是對自我價值的重新洞察。
這部溫情而充滿智慧的作品,讓我們看到母親的責任,也看到了她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追求。